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:夷夏两型学术规范2

孟晓路 四学书院 2021-03-14

这个经史器的规范,在《周礼》里面各有专官,各种学术都由官学来传承的这样一个状态,就是庄子所说的“道术时代”。道为没有分裂的时代。那么到了庄子的时代,就从道术列为了方术,那么这个道术呢,庄子也告诉大家了,道术也没有完全失传,道术还在传承,只不过又多了一些,多了一个东西,就是方术。


那么道术有两个传承,一个是“其在术度者,旧法世传之史,多有之。”那就第一个传承这个道术的就是这个史官传统,史官的学术,也就是史学。庄子说的非常清楚,非常明白。第二个“其在诗书礼乐者,邹鲁之士,搢绅先生,多能明之。《诗》以道志,《书》以道事,《礼》以道行,《乐》以道和,《易》以道阴阳,《春秋》以道名分。”


这就是士大夫传承经学。这是两个传承道术的学术和系统,一个是史学——由史官传承的史学,传承的是道术。由这个士大夫传承的经学,也在传承道术。那么下面他就说了,“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,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”,出一个百家之学,所以诸子百家,这就是子部,出一个子部。从经史器到了庄子的时代,就有了经史子器。所以到了庄子的时代,经史子器的规范就已经成立了。特别要指出的就是史部,古已有之。所以我们认为七略,七略当中每一略史部,七略当中六艺略,春秋部之下,收入了史书。也就说六艺,这个七略把史书并入了六艺,也就说并入了经部。

 

我们认为这不是古来的传承,这是当时有特定原因的一个便利。什么特定原因呢?就是秦朝的焚书,秦朝焚书烧了四种,所以我们从这个李斯上的《焚书表》里面也能看出来,经史子器在李斯那个时代,是确然成立的。李斯所上的《焚书表》要烧的这三类书,“请以史官非秦记者,烧之”。“史官非秦记者”也就是说史官所负责的,史官也就是史书,史书里面的非秦记的,也就是非秦国的史书,全部烧掉。诗书,“其有敢藏《诗》《书》百家语者,悉诣守尉杂烧之。”


这里面又说到了这个,一个是史官,一个是《诗》《书》百家语。《诗》《书》就是经部,这显然就是经部、经书。百家语,子书。“有敢藏《诗》《书》百家语者,悉诣守尉”,就是到这个负责焚书的这个官那里边去。“杂烧之”,就是混在一块,不管是哪一类的,该烧的、下令烧的,全部烧掉。下面是所不烧者,所不去者,唯什么呢?医药、卜筮、种树之书。不烧的这三类,医药、卜筮、种树,这就是七略里面的方技略,卜筮是术数略,种树他这里面没有单列一略,其实就是后来四部里面的子部里面的农学、农书,这属于农学。


所以这在我们的划分里面全部都归入器部,器部之书不烧。这个属于经史子的,属于道学的这些。形而上之谓道,形而下之谓器,属于形上的经史子这部分,全部烧掉。所以秦朝就是一个科学国家。我看留下的就是器部,分科之学,形而下的这些。形而上道的,连子部,都要烧掉。所以在李斯上《焚书表》也能看到,这个经史子器的规范,在李斯烧书之前已经成立了,所以子部也早已经有了,早已经成立了。七略里面不列史部,这个是一个由焚书造成的一个特殊情况。

 

《史记》对所烧的经和史后来的命运做了说明,“秦既得志,诗书史记皆焚之”。但是这个诗书多藏人家,故后来就又有了。这个史记,史部唯藏周史,只在周朝周国图书馆里面全部保存着,那么在民间是没有的,所以在烧的时候一下都烧掉了,再也恢复不了了。这样经书和史书的命运就有所不同,经书后来因为多藏人家,由从人家那里面,就是民间,又献书,又复兴了,又出现了,又得以恢复了,所以经部虽然焚了,但是因为藏于民间,所以恢复了,经部又恢复了。


史书唯藏周史,只在周国的图书馆里边有,民间没有,所以把图书馆的书全烧掉了以后,民间没史书,可不能在民间。这就看到了这个经是公共教育的教材,所以在官藏图书馆有,在这个民间收的也很多,因为这个是公共教材嘛。这史书就不是教材,所以只藏在官学里边,只藏在官方,民间没有,所以他就一烧了就恢复不了了。


在编七略的时候,这个属于史部的就是几百卷的书,那时候已经有《史记》了,光《史记》就一百零五篇,剩下的有什么《国语》、《战国策》,就那么几本。史部已经全烧掉了,所以书太少,刘向和刘歆他们两位就没有把史部单列,附于经部《春秋》之下了。这就是七略不立史部的一个特殊原因的说明。

 

我们还是要强调就是说史部自古有之,七略不立史部,只是一个特殊情况下的变例。你看在七略之前是有史部的,七略之后在这个很久之前了,也就说在魏朝的那个一个图书分类法里边就有了甲乙丙丁四部,这个四部法在魏晋的时候就出现了。在这个时候,因为那个时候的史书已经又多起来了,史部单列了,所以这个不立史部的时间,只是七略的西汉东汉西汉这四百年,在这之前是立史部的,在这之后史部也又成立了,所以不列史部的时间是很短的,所以这个经史子器的结构,经史子器的学术体系古已有之,一直到四库全书。

 

所以我们对经史子器的这种划分就最能够反映中学的现实,比七略和经史子集这两个分发都要更好的,更如实反映了中学的现实。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分法综合了七略和四部的长处。你看七略其实是六略,六艺略、诸子略、诗赋,还有一个兵书,术数,然后是方技,你看这个兵书历来都很重要,在六略里边单列了,在七略里边单列了兵书。在这个四库全书的子部,把兵书排在了第三位,第二位还是第三位啊?不是第二位就是第三位。


儒家之后就是兵书,或是儒家之后是法家,然后是兵家。总之这个兵书的排名是比较靠前的。一个学说的立不立,它的排序都反映了时代的学术取向,兵书是很重要的。它为什么重要啊?因为你没有兵,你这个学问就保护不了,所以这个是属于道学的。


这四部属于器学,所以七略的优点是有道有器,缺点是不立史部,缺点是史部没立。这四部的优点就是立了史部,缺点是把器部,除了诗赋之外的兵书、术数和方技并到子部去了,把这并到子部去了。所以经史子器,经史子集的规范,成为一个有道无器的规范,这好像是全是道了,器没有,没有在分科里面体现出来。


在这个最一级的这个学科里边,没有属于器的学科。没有属于器的学科,所以就成了一个有道无器的规范,所以各有所长,各有所短,我们就并成了,我们合这两者之长,去两者之短,然后就成立了一个经史子器的规范,我们又把这个并入子部的这些器部之学把它单列出来,跟集部合并,成了一个器部,这个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,更能如实的反映中学的历史事实,这就是中学规范。中学规范,我们的经史子器四科。

 

下面是夷型的。这个印度五明:内明、声明、医方明、因明、工巧明。首先说内明是各有内明,也就是说印度规范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,就是各有内明。假如说西洋和中国有一个统一的学术规范的话,那么印度的规范是不统一的,虽然叫做五明,但不是一个统一的五明,而是各个教,各有一个五明,谁也不跟谁融通,谁的也不包括另外的,就是它的内明是不通的,是各有内明的。所以印度的规范是一个多元的规范,不是一个统一的规范。那么中学和西学,还有一个统一的规范,这个是印度的最大的特点,它是各有内明,从而也就是说各有五明了,也就说佛教的五明,跟婆罗门教的五明,跟其他教的五明,那是不一样的。


不但这个内明不同,其他的,其他的这个明,比如说因明,也各有传承,不相通融,各有自己的经书,那是不相互承认的。比如说佛教有自己的因明书,印度教、婆罗门教也有自己的因明书,各有经典,不相承认,只宗自己的那个那些书。所以印度的学术分得很开,各有系统,一个教就是一个系统,一个教是一个系统,各有自己的五明的系统,不但内明如此,其他的明,虽然有相通之处,但是也表现得分得很开。这是印度的一个,印度规范的一个最大的特点,就是分的很开,各有五明。

 

内明,各个教的内明也都按着这个来分的,各有自己的经律论,佛教有佛教的经,佛说的律,那佛制定的,论,佛教的大师作的。那么婆罗门教,有婆罗门教的内明,那就是四吠陀,那就不是经律论了,什么梨俱吠陀、夜柔吠陀等等,那就是一个四吠陀的这种体系。婆罗门教的内明是四吠陀,佛教的内明经律论。它一说这个内字,也表明了它们这种分的很开的这种特点,也就说排他的这种特点。


它把自己叫做内道,所以内明是跟内道联系在一起的,跟外道,跟外明相对,内道是真理,外道是邪说,中间没有这个通融的余地。所以在印度人一说外道,那就是老死不能来往的,分河饮水。水都不在一块吃的。外道的经书是不准看的,除了大师要做论来破这个外道的时候可以看之外,普通的人不准看。它们的分,就达到了这种程度。印度的特点确实是一个很分的这么一种特点。内明,各有内明。


声明。声明是文字、语法,用今天的话,文字学、语法学,就是相当于中学的小学,研究文字,研究这个字的以及它的训诂。所以声明相当于中学的小学,这两者是基本上是在范围上是一致的,研究这个。所以印度的语言文字是以声音为重点的,印度的语言文字啊,他的文字那也是表声的,表声的,以声为重的,所以它叫,它研究语言文字的这门学问呢,它叫做声明。


所以在印度,这个声的意思是很广阔的,有语言文字的意思,还有各种意思,比如说它这个词类,它也叫做声。比如说功德声,就是形容词,它把形容词相当于西方形容词的那种词类,叫做功德声。把这个名词叫做,把专有名词叫做随欲之声,普遍名词叫种类声。还有把动词叫做作业声。总之就是用声来表示词类。这就是声明。


声明里边那么印度这边主要是在研究梵文,在传承梵文。所以声明就是声明的经,所以在之前有梵天所作的这个声明经,后来一个声明大师叫做波尼尼,由波尼尼所作的声明最为流传,他作的声明论,就以他的名字命名,就叫《波尼尼经》,这个是今天还有的,这是一部现代的显学,北大的季羡林先生和他的弟子叫段晴,段晴教授,做了一部叫《波尼尼经的注解》,对《波尼尼经》有比较深入的研究。


这是印度的小学,文字、梵文之学。印度的学术是非常精深的,没有无一字无来历的,他这个小学也是这样,那文字之学具有深刻的哲学背景,就是说形而上学背景,道学背景。就是说印度梵文是最适合表达形而上学的一个语言。曾经说过它有一千九百九十四个词根所衍生而成,那是结构非常严整的,所有的词都由这一千九百九十四个词根生成,不用再新加,所以它的词根表是固定的,从波尼尼那个时代一直到今天,没有动过。只需要世界变了,事物新出现了,只需要用这一千九百九十四个词根加以重新的组合就可以了,所以这是一门完全成熟的,自从造出的时候就已经完全成熟的语言,不用再进化了,没有进化的余地了。


所以梵文的语法也是从词根里边去讲的,所以这个梵文的词根就相当于中文的字。在真谛大师译的《俱舍论》里边,就把词根译为字,这个是非常贴切的,所依译为词根反而是会有误导,因为西文里面没有词根这个对应,但是我们这个汉语里面有,这就是字,我们汉语有字有词,那么梵文有词根有词,看正好是两相对应,可以对应上的。

 

所以我最近中心点在夷夏之辨,在这个夷夏之说,所以我发现这个文字,文字是一个文明的核心,文明既然有夷夏之别,那么文字也有夷夏之别,我们就发现,这个梵文和汉语汉字,是两种夏型的文字,因为佛教,佛教是一种更大的夏,汉语就是中华文明,传承了佛教更大的夏的正统,所以中华文明也是夏。究竟来说,梵文属于佛教的范围,梵文也属于夏型的文字,汉语属于夏型的文字


那么其他的那些西文属于夷型文字,所以印欧语系说,印欧语系说把梵文和西文扯在一块,从而把印度文明和西方文明扯在一块,这个是不要脸的行为,非常恬不知耻。西方的文明跟印度的文明没法相比,垃圾西文和夏型的黄金文字的梵文更加没法相比,所以把这两者扯在一起是很无耻的。这是声明。

 

下面有因明。因明就是印度逻辑,解释一下这个明。明者智慧,所以就是觉,也就是觉,所以五明就是五觉。明就是觉,觉就是学,所以五明就是五学,正像我们中学的四学一样的,看我们这是,我们把这个中学可以称为中学经史子器可以称为中学的四学,认为五明就是五学,印度的五学。


这个因明,印度的逻辑。印度的明学用中学的名字更好,我们中国有名家,有明学,西洋有逻辑,印度有因明,在我们统摄天下学术的体系里边,在器部的名学之下,就列了三个亚门,一个就是中国的名学,一个是印度的因明,一个是西洋逻辑。这三者是各有规范的,印度的因明不同于西洋的逻辑,可能跟中国的名学更加接近。


所以我们认为,中印的学问是如实可以成立的学问,西洋的学问是有问题的,就同他这个根上,他这个因明之上。那么因明就是学问的一切学问的方法,所以可以单列为一门学科。所以逻辑也就是量论也就是认识论,这是成立学问的途径,所以在这个根本途径上出了问题,西洋的学问也就问题太大了。那么中学、印学之所以是可以成立的学问,也可以追溯到它的名学和因明,是合理的。


那么,中国的名学保存下来的已经不多了,已经是零零散散了,最完整的就保存在《墨子》里面,《墨子》里面传承名学还保存的最为完整,像其他的那些名家的书,像公孙龙子还在,都已经都不成总之都剩下的不多了,剩下的都很少了,还有一点保存在庄子《天下篇》里边,记得惠施的那一部分里边了,有惠施历物十事,还有名家的二十多个命题。


那么印度的因明,印度的因明保存的非常完整,在汉译的佛教《大藏经》里边,有着非常,佛教的因明,也有着非常好的忠实的翻译,非常精的选择下的翻译。在西藏的佛教,藏书叫单珠里边,保存着很多佛教因明的经书。那么印度的婆罗门教的因明经书,也保存的比较好,它有一个派别,专门研究因明学问的一个派,叫什么派啊,记不清了,也有它的经书。


那么印度的因明它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比量。它相当于推理的,相当于逻辑推理的这个量叫比量,逻辑,这叫演绎,相当于演绎的这个东西,印度叫做比量。所以演绎成立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,大前提、小前提、结论的这个三段论,演绎推理。比量,有宗、因、喻。有人就说了,这个宗是结论,因是小前提,喻是大前提,可以找出来。


但是,这两者大大的不同,因为宗、因、喻的比量,是比,比就是“以已知比之未知”,是一种类比推理。演绎,就是这个是演绎推理,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是大大不同的。在西方逻辑的模式里边,对类比推理是鄙视的。其实只有类比推理才是成立的,演绎这个根本就不成立。演绎是伪装的比量,也就说是伪装的类比推理,这些问题说来话长,就此打住吧。这是因明。

 

下面是医方明,云何医方明,这是《瑜伽师地论》里边介绍五明的那一部分当中医方明的那段,“云何医方明,当知此明略有四种,谓于病相善巧。于病因善巧。于已生病断灭善巧。于已断病后更不生方便善巧。如是善巧广分别义。如经应知。”


这经不知道在哪,佛教的医经在中国的翻译过来的并不是很多,可能有好多没翻译过来也许,中国翻译的佛经里边,属于医方明,介绍医方明的这部分的经应该是很少的。反而在西藏的单转里边保存的多,那些气脉明点之学,气脉的经,好多都跟医学有关系,也就是说中国的大藏为什么没,为什么这个属于医方明的经看不到,是因为当初没翻。


在印度佛教的这个原本里边,应该是有很多的。那么医方明,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,“谓于病相善巧。于病因善巧。于已生病断灭善巧。于已断病后更不生方便善巧。”那就相当于什么呢?也就是说,病相善巧,了解病的相貌,根据病的相貌判断病因,知道病因,给施治,让这个病治好,这是第三部分。下面最后一部分是预防,治胃病的预防医学,那么中国的医学,大概可以分成,就是方技啊,可以分成四个部分,经、脉、方、药。


经,像《黄帝内经》之类的,这种《黄帝内经》啊,这个《伤寒论》这样的医学经典,医学之经,就是总论性的,属于医学之道的范围。下面这个脉、方、药,这都属于医学之器,也就是说医学的这个实践方面的。脉,脉学,诊脉的,诊脉之学;方,开方、药方;药,这个就像《本草纲目》那样的药书。


这就是中学医方明的四部分,那跟这个跟印度的医方明是有通融之处的,这里边《瑜伽师地论》介绍的非常笼统,我们也不得其详,对印度佛教的医方明难得其详,所以只好这个就此以后再说。



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(序)

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:绪论 1

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之绪论 2:夷夏之辨,中华是夏、西方是夷

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之绪论 2:中国学术严重夷化(西化)

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:夷夏之辨(上)1

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.夷夏之辨:生活之两型——夏与夷

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.夷夏之辨:中华主干说

夷夏之辨:中华主干说2

夷夏进退春夏秋冬循环之世界史观

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:夷夏两型学术规范




孟晓路简介:

孟晓路,字庆弗,号童庵,当代中学大家。1970年生,河北献县人。2000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,迄今一直在河北大学哲学系任教。主要研究领域有儒教、佛教、中西文化比较等。主要著作有《圣哲先师——孔子》、《儒家之密教:龙溪学研究》、《寒山诗提纲注解》、《七大缘起论》(2008年出版)、《形上学方法》、《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》(2013年)、《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》(2014年)、《佛学与西学》、《西学之中学渊源》(2013年)、《佛教真面目讲记》、《论周官》、《天下制度形上原理》(2019年)等。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